今年8月,泗洪县发现600平方米野大豆的新闻,不少媒体、自媒体用了“罕见!惊现!”这样的字眼。这种“野草”,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并且位列《中国稀有濒危植物》红皮书。
其实,野大豆可能是最不稀有的保护植物,山间田野甚至城市绿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到了9月初,天津白庄子湿地保护区,又发现了野大豆种群,而且面积达到了3000平方米。
野大豆,可不是野生的大豆。但是,它和大豆都是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正宗的本土植物。一般认为,它就是今天栽培大豆的祖宗。而根据农业部预测,2022年,我国大豆产量与消费量缺口超1亿吨。
随处可见的野大豆要重点保护,而中国人种了几千年的大豆,现在却无法自给自足。再看,为什么中国每年要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大豆,而在贸易摩擦的反制措施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大豆?
今天这段大豆的崎岖身世,记录着中国先民勤恳拓荒的汗水、中华民族被殖民侵略的苦难、以及针尖麦芒的国际博弈。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食用大豆的起源地。目前最早的大豆属遗存,来自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岗时代的遗址。这些保留下来的遗存,实际上的意思就是野大豆子粒。
接下来的龙山时代,出土的大豆属遗存子粒增大,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驯化性状。到商周时期,《诗经》开始记录很多周民们采集和收获大豆的生产活动。这时,大豆粒型明显变大,中国人对大豆的驯化接近完成。
在以后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吃豆饭、喝豆叶羹,在战乱和饥馑年代里,它甚至一度上升为第一主食;大豆还被开发出豆酱、豆腐等各种豆制品副食,成为重要的蛋白质补充。
人们还将大豆用作恢复土地肥力、与其他农作物搭配形成种植组合,增加土地出产;到隋唐之后,人们开始食用大豆油,榨油后的大豆饼粕作为肥料或饲料。
在大豆之乡中国,东北是最重要的起源和种植区之一。黑龙江、吉林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过距今约三千年的大豆遗物。在公元前1037年,西周洛邑营建完成的会盟上,来自东北方的山戎使者,就向周天子献上了他们的特产“戎菽”,也就是栽培大豆的一种。
不过,东北的大豆真正影响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还要到近代。明末清初,东北地区人口损失较大。清王朝于顺治初年颁布了招垦令,招募关内农民前往东北开垦务农。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地区的人们迁入东北。
但是,大量移民到“龙兴之地”,又让清王朝感到了恐慌,于1668年推行封禁政策,筑起了“柳条边”,到1860年后,在内忧外患之下,才开始局部解禁。
在清代东北的招垦移民的进程中,五谷之一的大豆,和高粱、谷子、玉米、小麦,在东北普遍播种。移民们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作物产量逐步的提升,而东北平原深厚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品质极好的大豆。
东北作为重要的大豆养殖基地,出产的大豆、豆饼和豆油,向内地输出量逐渐增加。作为一种重要的近代工业原料,东北的大豆,也引来了殖民者的觊觎。
1765年,北美殖民地乔治亚州萨凡纳市。前英属东印度公司“皮特”号商船的船员塞缪尔·鲍恩,在自家的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他模仿中国人的方法,将大豆放进锅里蒸——这是中国酱油酿造的一道工序。
1759年,鲍恩随船到访过中国,并尝到了酱油的美味,他雄心勃勃地希望能酿出酱油。于是,他在北美洲的土地上,第一次种下了中国大豆种子。
在整个18-19世纪,谋求世界贸易的欧洲人,正在全球各地寻找一切“有用的”植物和动物。来自中国的大豆和豆制品,早已为世人所知,并且慢慢的变成为世界贸易青睐的对象,中国大豆也引种传播到了欧洲、大洋洲、南美洲。
第二次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牛庄(营口)开埠,东北也被迫卷入了与外国的经济交往,牛庄豆货成为外商贩运牟利的首选农产品。1869年,清政府正式取消了大豆外运的禁令,东北大豆进入国际贸易舞台。
1873年,清政府采纳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建议,将东北大豆样品带到奥地利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参展,从此中国大豆三品成为国际上的紧俏货。1890年,中国大豆三品输出总额为白银37万两,到1900年为547万两,1910年达到3669万两,1920年达到6362万两,足足增长了170倍。
其中,日本对东北的大豆格外关心。1900年3月,日本三井物产从营口进口348万枚中国豆饼,从此,豆饼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肥料。
一战期间,欧洲各国为扩充军需,将国内油脂工业改为军火生产,豆油等生活用油短缺,对中国大豆三品的需求剧增。到1928年,大豆三品占中国出口总额超过五分之一,取代了茶叶和丝绸这两大传统出口商品,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地位。
由于东北开发伴随着殖民经济侵略因素,大豆出口贸易一开始就被纳入殖民经济掠夺这一畸形开放的体系中。
1905年,日本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次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就宣告成立。满铁仿佛一条条扎入中国身体的抽血针,将中国的“金色血液”源源不断地抽走——随着满洲铁路的延伸,东北大豆的生产量也在不断攀升。
就在东北大豆出口到达顶峰的1931年,9月18日深夜,奉天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上,传出了一声惊天的爆炸声。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东北沦陷后,中国东北大豆沦为了日本侵略战争的重要战略物资。
1935年,在目睹了东北军民的流亡后,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写下了那首知名的《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局开始在国内推广大豆的种植——作为家畜的饲料。工业革命后,美国人对于肉制品消费的需求,又进一步推动了大豆的种植。一战之后,美国大豆种植者协会成立,美国的大豆种植开始发轫。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成为主要的大豆生产国。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切断了几乎所有美国从东亚进口的油脂和油籽。1942年初,美国农业部紧急发布一本小册子,并分发给农民。标题为“大豆油和战争:种植更多的大豆以取得胜利”。这本小册子中写道:“记住——当你种植更多的大豆时,你正在帮助美国摧毁敌人。”
1941年到1942年,仅仅在一年之内,美国就超过了中国,变成全球主要大豆生产国,并从此一直保持领先优势。
二战,最终也导致了中国作为大豆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从兴旺到衰落。1936年,中国大豆总产113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1.2%。在日本侵略影响下,中国的大豆种植也走向萎缩。到1949年,中国大豆产量只剩下509万吨,甚至还不到1936年产量的一半。
1956,美国大豆产量,超过了全亚洲,变成全球大豆三品的主要出口国。到1973年,大豆成为美国的头号经济作物之一。
回到大豆的故乡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人们,就得吃点好的。对油脂、肉食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要发展畜牧业,草料资源严重不足,而大豆提取豆油后剩余的豆粕,是用来喂养牲畜的高蛋白饲料。
豆油和豆粕需求大幅度的增加,大豆产量的缺口慢慢的变大。1990年,中国开始进口大豆,仅仅6年,就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大豆出口国的竞争对手,转变为这些国家的最大买家。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又取消了大豆的进口关税配额,降低大豆进口关税至3%;2001年加入WTO后,大豆市场全面放开,廉价进口大豆迅速增长。
2003到2004年,美国农业部和跨国粮商联手炒作大豆价格,采购美国大豆的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遭遇重创。美国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等外资企业,收购或并购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并垄断70%以上大豆贸易量,控制了进口大豆的贸易权、定价权和运输权,中国大豆进口量随之快速攀升。这就是中国曾经历的“大豆危机”。
目前,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大豆常年消费量超亿吨,2021年大豆消费量1.087亿吨,国产大豆产量1640万吨,自给率只有15%,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以上。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3200万吨,约占进口量的大约三分之一。
反过来说,美国的农产品外销,一直以来都极其依赖于中国市场。尤其是大豆,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中,扮演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双方博弈的重要筹码。
2018年7月5日,中国宣布对美国部分进口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作为对美方的反制措施。农产品是中方反制措施的主角:所涉及到的340亿美元美国产品中,农产品约为240亿美元,其中大豆就占140亿美元。
为了赶在7月6日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一定的关税前抵达大连港,规避600万美元关税,载有7万多吨大豆的货轮“飞马峰号”,在海上开足马力上演“生死时速”,但最终没能闯关成功,在大海上一圈又一圈飘荡了1个多月,成为美国发动贸易摩擦的炮灰。
除了土地资源、粮食自给率、市场行情报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优良的大豆品种。
在大豆市场上,谁获得了性状最优良、抗性最好、产量最高的基因,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美国孟山都公司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了生长性状更优良、产量更高的大豆品种。
1993年,美国开始转基因大豆的商业种植。此后,转基因大豆也被引入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相比这些主要大豆出口国,到2021年,中国大豆除了种植培养面积少,平均亩产量也只有约130公斤,落后于阿根廷的187.33公斤/亩,更远不如美国的230.67公斤/亩,巴西的236.67公斤/亩。这就是我们在巨大消费缺口下,需要进口大量大豆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从南到北都有生长,但它偏偏喜欢生长在有人类活动的环境。由于农牧、基建等人类活动,它的自然分布区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中国稀有濒危植物》红皮书中,它属于渐危种。
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科学家就在中国收集了大量大豆品种。而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团队研究之后发现,美洲大豆资源基本上来源于中国东北大豆种质。
今天我们栽培的大豆,虽然巩固了有利于农业的性状,但有研究表明,大豆相对于野大豆,丧失了57%的多样性。而野大豆是大豆的野生近缘种,和大豆没有生殖隔离、能自然杂交。野大豆遗传多样性水平高,利用它的优良性状进行定向杂交,能加快大豆育种进程,培育出高产、高抗性的新品种。
眼下,又进入了大豆的收获期。通过扩种油料作物和补贴种植等方式,中国本土大豆产量已有所提高。
今年8月,泗洪县发现600平方米野大豆的新闻,不少媒体、自媒体用了“罕见!惊现!”这样的字眼。这种“野草”,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并且位列《中国稀有濒危植物》红皮书。
其实,野大豆可能是最不稀有的保护植物,山间田野甚至城市绿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到了9月初,天津白庄子湿地保护区,又发现了野大豆种群,而且面积达到了3000平方米。
野大豆,可不是野生的大豆。但是,它和大豆都是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正宗的本土植物。一般认为,它就是今天栽培大豆的祖宗。而根据农业部预测,2022年,我国大豆产量与消费量缺口超1亿吨。
随处可见的野大豆要重点保护,而中国人种了几千年的大豆,现在却无法自给自足。再看,为什么中国每年要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大豆,而在贸易摩擦的反制措施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大豆?
今天这段大豆的崎岖身世,记录着中国先民勤恳拓荒的汗水、中华民族被殖民侵略的苦难、以及针尖麦芒的国际博弈。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食用大豆的起源地。目前最早的大豆属遗存,来自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岗时代的遗址。这些保留下来的遗存,实际上的意思就是野大豆子粒。
接下来的龙山时代,出土的大豆属遗存子粒增大,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驯化性状。到商周时期,《诗经》开始记录很多周民们采集和收获大豆的生产活动。这时,大豆粒型明显变大,中国人对大豆的驯化接近完成。
在以后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吃豆饭、喝豆叶羹,在战乱和饥馑年代里,它甚至一度上升为第一主食;大豆还被开发出豆酱、豆腐等各种豆制品副食,成为重要的蛋白质补充。
人们还将大豆用作恢复土地肥力、与其他农作物搭配形成种植组合,增加土地出产;到隋唐之后,人们开始食用大豆油,榨油后的大豆饼粕作为肥料或饲料。
在大豆之乡中国,东北是最重要的起源和种植区之一。黑龙江、吉林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过距今约三千年的大豆遗物。在公元前1037年,西周洛邑营建完成的会盟上,来自东北方的山戎使者,就向周天子献上了他们的特产“戎菽”,也就是栽培大豆的一种。
不过,东北的大豆真正影响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还要到近代。明末清初,东北地区人口损失较大。清王朝于顺治初年颁布了招垦令,招募关内农民前往东北开垦务农。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地区的人们迁入东北。
但是,大量移民到“龙兴之地”,又让清王朝感到了恐慌,于1668年推行封禁政策,筑起了“柳条边”,到1860年后,在内忧外患之下,才开始局部解禁。
在清代东北的招垦移民的进程中,五谷之一的大豆,和高粱、谷子、玉米、小麦,在东北普遍播种。移民们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作物产量逐步的提升,而东北平原深厚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品质极好的大豆。
东北作为重要的大豆养殖基地,出产的大豆、豆饼和豆油,向内地输出量逐渐增加。作为一种重要的近代工业原料,东北的大豆,也引来了殖民者的觊觎。
1765年,北美殖民地乔治亚州萨凡纳市。前英属东印度公司“皮特”号商船的船员塞缪尔·鲍恩,在自家的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他模仿中国人的方法,将大豆放进锅里蒸——这是中国酱油酿造的一道工序。
1759年,鲍恩随船到访过中国,并尝到了酱油的美味,他雄心勃勃地希望能酿出酱油。于是,他在北美洲的土地上,第一次种下了中国大豆种子。
在整个18-19世纪,谋求世界贸易的欧洲人,正在全球各地寻找一切“有用的”植物和动物。来自中国的大豆和豆制品,早已为世人所知,并且慢慢的变成为世界贸易青睐的对象,中国大豆也引种传播到了欧洲、大洋洲、南美洲。
第二次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牛庄(营口)开埠,东北也被迫卷入了与外国的经济交往,牛庄豆货成为外商贩运牟利的首选农产品。1869年,清政府正式取消了大豆外运的禁令,东北大豆进入国际贸易舞台。
1873年,清政府采纳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建议,将东北大豆样品带到奥地利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参展,从此中国大豆三品成为国际上的紧俏货。1890年,中国大豆三品输出总额为白银37万两,到1900年为547万两,1910年达到3669万两,1920年达到6362万两,足足增长了170倍。
其中,日本对东北的大豆格外关心。1900年3月,日本三井物产从营口进口348万枚中国豆饼,从此,豆饼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肥料。
一战期间,欧洲各国为扩充军需,将国内油脂工业改为军火生产,豆油等生活用油短缺,对中国大豆三品的需求剧增。到1928年,大豆三品占中国出口总额超过五分之一,取代了茶叶和丝绸这两大传统出口商品,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地位。
由于东北开发伴随着殖民经济侵略因素,大豆出口贸易一开始就被纳入殖民经济掠夺这一畸形开放的体系中。
1905年,日本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次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就宣告成立。满铁仿佛一条条扎入中国身体的抽血针,将中国的“金色血液”源源不断地抽走——随着满洲铁路的延伸,东北大豆的生产量也在不断攀升。
就在东北大豆出口到达顶峰的1931年,9月18日深夜,奉天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上,传出了一声惊天的爆炸声。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东北沦陷后,中国东北大豆沦为了日本侵略战争的重要战略物资。
1935年,在目睹了东北军民的流亡后,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写下了那首知名的《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局开始在国内推广大豆的种植——作为家畜的饲料。工业革命后,美国人对于肉制品消费的需求,又进一步推动了大豆的种植。一战之后,美国大豆种植者协会成立,美国的大豆种植开始发轫。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成为主要的大豆生产国。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切断了几乎所有美国从东亚进口的油脂和油籽。1942年初,美国农业部紧急发布一本小册子,并分发给农民。标题为“大豆油和战争:种植更多的大豆以取得胜利”。这本小册子中写道:“记住——当你种植更多的大豆时,你正在帮助美国摧毁敌人。”
1941年到1942年,仅仅在一年之内,美国就超过了中国,变成全球主要大豆生产国,并从此一直保持领先优势。
二战,最终也导致了中国作为大豆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从兴旺到衰落。1936年,中国大豆总产113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1.2%。在日本侵略影响下,中国的大豆种植也走向萎缩。到1949年,中国大豆产量只剩下509万吨,甚至还不到1936年产量的一半。
1956,美国大豆产量,超过了全亚洲,变成全球大豆三品的主要出口国。到1973年,大豆成为美国的头号经济作物之一。
回到大豆的故乡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人们,就得吃点好的。对油脂、肉食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要发展畜牧业,草料资源严重不足,而大豆提取豆油后剩余的豆粕,是用来喂养牲畜的高蛋白饲料。
豆油和豆粕需求大幅度的增加,大豆产量的缺口慢慢的变大。1990年,中国开始进口大豆,仅仅6年,就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大豆出口国的竞争对手,转变为这些国家的最大买家。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又取消了大豆的进口关税配额,降低大豆进口关税至3%;2001年加入WTO后,大豆市场全面放开,廉价进口大豆迅速增长。
2003到2004年,美国农业部和跨国粮商联手炒作大豆价格,采购美国大豆的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遭遇重创。美国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等外资企业,收购或并购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并垄断70%以上大豆贸易量,控制了进口大豆的贸易权、定价权和运输权,中国大豆进口量随之快速攀升。这就是中国曾经历的“大豆危机”。
目前,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大豆常年消费量超亿吨,2021年大豆消费量1.087亿吨,国产大豆产量1640万吨,自给率只有15%,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以上。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3200万吨,约占进口量的大约三分之一。
反过来说,美国的农产品外销,一直以来都极其依赖于中国市场。尤其是大豆,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中,扮演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双方博弈的重要筹码。
2018年7月5日,中国宣布对美国部分进口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作为对美方的反制措施。农产品是中方反制措施的主角:所涉及到的340亿美元美国产品中,农产品约为240亿美元,其中大豆就占140亿美元。
为了赶在7月6日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一定的关税前抵达大连港,规避600万美元关税,载有7万多吨大豆的货轮“飞马峰号”,在海上开足马力上演“生死时速”,但最终没能闯关成功,在大海上一圈又一圈飘荡了1个多月,成为美国发动贸易摩擦的炮灰。
除了土地资源、粮食自给率、市场行情报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优良的大豆品种。
在大豆市场上,谁获得了性状最优良、抗性最好、产量最高的基因,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美国孟山都公司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了生长性状更优良、产量更高的大豆品种。
1993年,美国开始转基因大豆的商业种植。此后,转基因大豆也被引入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相比这些主要大豆出口国,到2021年,中国大豆除了种植培养面积少,平均亩产量也只有约130公斤,落后于阿根廷的187.33公斤/亩,更远不如美国的230.67公斤/亩,巴西的236.67公斤/亩。这就是我们在巨大消费缺口下,需要进口大量大豆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从南到北都有生长,但它偏偏喜欢生长在有人类活动的环境。由于农牧、基建等人类活动,它的自然分布区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中国稀有濒危植物》红皮书中,它属于渐危种。
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科学家就在中国收集了大量大豆品种。而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团队研究之后发现,美洲大豆资源基本上来源于中国东北大豆种质。
今天我们栽培的大豆,虽然巩固了有利于农业的性状,但有研究表明,大豆相对于野大豆,丧失了57%的多样性。而野大豆是大豆的野生近缘种,和大豆没有生殖隔离、能自然杂交。野大豆遗传多样性水平高,利用它的优良性状进行定向杂交,能加快大豆育种进程,培育出高产、高抗性的新品种。
眼下,又进入了大豆的收获期。通过扩种油料作物和补贴种植等方式,中国本土大豆产量已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