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上午9点,平谷区峪口镇农业中关村综合科研4号中心施工现场,机械声轰鸣。作为2025年北京市“3个100”市重点工程,农业中关村综合科研中心项目正式开工,预计2026年底竣工。
北京市平谷区联扶实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明介绍,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将建成生物育种孵化高兼容性实验平台,实现动物健康与生物育种领域的实验、食品合成生物领域的概念验证和中试功能,主要服务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站所等。“项目重点围绕平谷区‘一港两翼三镇全域全场景’发展格局,落实峪口片区‘转化之翼’的功能定位,承载农业中关村的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试生产等功能,聚焦从1到10的中试验证放大过程。”
路明介绍,其中的4号中心项目总建筑规模3.8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13亿元,将建设科研试验、技术开发、中试生产、产业孵化及技术展厅学术报告厅等配套用房,“4号中心将聚集生物育种和合成生物企业,为入驻公司可以提供科研物理空间和科技孵化服务。11米超高层中试空间,可满足各种中试要求。”
浦东新区将建亚洲最大的商业化运营植物工厂;“张江种谷”物理空间建设项目实现年度投资不少于3亿元;日本草莓等最新果蔬种源将被引进……记者从2025年上海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工作会议上获悉,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工。
“浦东新区将依托‘张江种谷’建设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集群。”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在作交流发言时介绍,浦东新区积极推动种业科研平台建设。建立市区联动推进机制,以浦东新区政府牵头,市农业农村委、市科委共同参与,做实“张江种谷”工作专班。在项目开工同时将召开面向全球招商发布会;细化完善核心公共平台建设,预计总投资4亿元。同时在项目建设期间,将提供位于张区域内的过渡载体物业,为招商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预计上半年将完成载体受让,投资金额近1亿元。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领军的特色优势种业企业,放大种业科技公司集聚效应。
该负责人表示,浦东新区将快速推进4个设施农业示范片区首发项目落地。万祥片区建设239亩菠菜种源研发繁育基地,项目投资额3129.54万元,2月8日将正式开工;大团片区首发项目引进日本草莓等最新果蔬种源及中日桃研所南汇水蜜桃自有品种,打造智慧果蔬产业新标杆,项目投资额2411.90万元,计划3月份开工;宣桥片区首发项目拟建清美数智植物工厂,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商业化运营植物工厂,项目投资额8638.35万元,计划上半年开工;航头片区打造特种生菜种源培育和转化示范基地、GAP认证高标准品牌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及连栋大棚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和熟化验证示范基地,项目投资额3648.92万元,计划上半年开工。
近日,记者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获悉,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已建成投用。这将有效助力海南统筹整合种业科学技术创新资源,打造面向全球种业的创新策源地、科研主阵地。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培养面积最大的作物,也是我国南繁种植培养面积最大的作物,更是国际种业和中国种业市值最大的一个作物。海南是玉米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在玉米产业领域和创新链方面急需紧跟国内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发展的新趋势,在支撑性、前沿性和引领性方面开展探索。
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是中国农业大学助力“南繁硅谷”建设、推动种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重大科研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3月,在各方的推动下,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建设项目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工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
“该项目是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领衔,以创新合作为基础,助力‘南繁硅谷’建设的一个重点项目,将为国家玉米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基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农业大学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该校将以该中心为抓手,整合国内国际优质资源,打造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构建“一带一路”和南南农业合作的高端智库与国际热区现代农业智库,搭建高水平国际科研教育合作平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加快实现种业振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种业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条措施》(简称“种十条”),进一步壮大湖南现代种业产业。
加快优异资源利用。通知明确,依托种业企业组织种质资源保护、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大优异种质资源向阵型企业和优势企业分发利用。鼓励开展育种创新,支持种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企业研发投入、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等按规定予以补助。支持企业引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打通种业企业科研人才晋升通道,落实省支持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有关政策。
建立对口联系机制。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为企业在金融、市场、技术、人才、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服务。强化现代化制种基地建设,支持种业公司参与南繁科研育种园、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创新基地等建设。健全财政政策扶持体系,鼓励优势种业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国家级制种大县奖励、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
强化金融赋能力度。加大贷款贴息、保险支持力度,提升种业企业融资便利度,设立岳麓山种业创新基金。支持优质种业企业上市,支持合乎条件的企业挂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种子企业“走出去”,为企业对外经贸合作提供便利。持续净化种业市场,进一步规范品种管理和试验监管,严格落实新修订的水稻品种审定标准,营造良好种业市场生态。
为调动抓粮种粮积极性,巩固粮油生产稳定发展良好态势,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日前出台2025年粮油生产十条措施(下称“粮十条”)。
今年,福建省粮油生产工作的总要求是“稳面积、提单产、强政策、增产能”,全年应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55万亩、产量511万吨,大豆面积52.8万亩,油料面积126万亩。聚焦全年目标任务,“粮十条”强调应坚持稳面积与提单产双向发力。
在挖掘扩种潜力方面,采取推进撂荒耕地复耕种粮、补充耕地复垦种粮、轮作间作套种粮食等措施,重点支持发展稻-豆-薯、稻-稻-蚕豆、再生稻等一年多熟种粮模式的规模种植主体,着力提高复种指数。其中,再生稻是福建省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水稻生产方式,去年全省推广面积已超18万亩。今年,“粮十条”再次重点支持扩大再生稻生产,提出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安排资金,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20元催芽肥补贴,鼓励县级统筹资金,适当提高补助金额。
在推动单产提升方面,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推动全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提高单产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新的一年,福建省将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等项目,建设一批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高产高效示范样板。
“粮十条”提出,持续强化扶粮政策,在及时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中央惠农政策基础上,实施省级粮油规模种植奖补政策。该政策将对规模种植早稻并连作晚稻3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早稻实际播种面积给予每亩最高200元奖补;对标准钢架温室大棚轮作种植单季稻6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实际种植培养面积给予每亩最高100元奖补。为发挥“指挥棒”的作用,省级财政将对粮食生产任务完成好、贡献大的3个县(市、区)省各奖励1000万元。
此外,“粮十条”还聚焦强化设施装备支撑、提高粮油种植效益、全力发展专业服务、强化防灾救灾减损、加大金融服务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福建省全方面实施水稻和玉米完全成本政策性保险。“粮十条”提出,今年鼓励各个地区探索开展水稻、玉米培养种植收入保险以及大豆、甘薯、薏米等特色粮油作物种植保险,提高粮油生产风险保障水平。
据悉,2024年,全省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66.6万亩、总产量514.4万吨,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五连增”。
农业保险为种植户“遮风挡雨”的作用正日益显现。近日,记者自青岛金融监管局获悉,2024年夏秋之交,青岛遭遇60年一遇的强降雨,青岛市玉米受灾严重。青岛金融监管局强化监管引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凝聚多方合力,指导辖区承保公司精准施策、积极应对,有效推动玉米保险理赔服务平稳有序开展。截至2月5日,理赔结案率已达96%,支付赔款2.06亿元,有效补偿了玉米种植农户的经济损失,助力农业生产恢复。
灾情发生后,青岛金融监管局召开现场督导会,印发专项通知,要求承保公司高质效完成玉米理赔。指导青岛市保险行业协会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统一调度全市查勘理赔进展,及时解决困难问题,确保有序推进、风险可控;青岛还首创市县两级总分牵头的工作机制,由农险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承保公司总牵头全市玉米理赔,各县域分别确定一家承保公司具体牵头。牵头公司积极发挥作用,密切沟通联动,同步查勘、测产、赔付等时间进度,共商解决困难问题,凝聚行业力量合力推进;青岛金融监管局还指导各牵头承保公司结合区域实际,讨论制定了玉米大灾理赔流程和测产方案。指导承保公司发布防汛防灾预警信息,制定《秋粮作物救灾减损工作方案》,开展防灾减损技术指导和风险排查,助力防灾减灾。推动承保公司采用“移动终端+卫星遥感+鸟瞰无人机+线下验证”四位一体查勘定损模式,引入农业专家组成122个工作组,投入无人机40多架、人力5000多人次,抢抓农时,迅速开展查勘测产工作,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受灾情况,为玉米精准理赔打牢基础。
下一步,青岛金融监管局将督导承保公司强化多方沟通联动,加快未决玉米理赔进度,做好农户解释沟通,做到应赔尽赔,全力保障农户合法权益。强化央地协同,推动全市农险进一步“扩面、提标、增品”,更好地为广大农户做好保险保障服务。(青岛日报
据云南省财政厅官网消息,为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近日,云南省财政厅下达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80.72亿元,支持各地规划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项目,为尽快形成有效实物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资金重点用于五方面:一是支持耕地建设与利用。下达资金49.37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有效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粮食生产保障。下达资金2.41亿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扩种油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粮油等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稳步提高云南省粮食和大豆油料产能及自给率。三是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下达资金6.14亿元,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和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补奖等,推动粮食生产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高发展效益和竞争力。四是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下达资金15.71亿元,用于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种业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畜牧业发展等,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支撑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聚集度,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能力。五是支持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下达资金7.09亿元,用于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渔业资源保护、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等,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
2月12日上午9点,平谷区峪口镇农业中关村综合科研4号中心施工现场,机械声轰鸣。作为2025年北京市“3个100”市重点工程,农业中关村综合科研中心项目正式开工,预计2026年底竣工。
北京市平谷区联扶实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明介绍,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将建成生物育种孵化高兼容性实验平台,实现动物健康与生物育种领域的实验、食品合成生物领域的概念验证和中试功能,主要服务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站所等。“项目重点围绕平谷区‘一港两翼三镇全域全场景’发展格局,落实峪口片区‘转化之翼’的功能定位,承载农业中关村的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试生产等功能,聚焦从1到10的中试验证放大过程。”
路明介绍,其中的4号中心项目总建筑规模3.8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13亿元,将建设科研试验、技术开发、中试生产、产业孵化及技术展厅学术报告厅等配套用房,“4号中心将聚集生物育种和合成生物企业,为入驻公司可以提供科研物理空间和科技孵化服务。11米超高层中试空间,可满足各种中试要求。”
浦东新区将建亚洲最大的商业化运营植物工厂;“张江种谷”物理空间建设项目实现年度投资不少于3亿元;日本草莓等最新果蔬种源将被引进……记者从2025年上海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工作会议上获悉,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工。
“浦东新区将依托‘张江种谷’建设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集群。”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在作交流发言时介绍,浦东新区积极推动种业科研平台建设。建立市区联动推进机制,以浦东新区政府牵头,市农业农村委、市科委共同参与,做实“张江种谷”工作专班。在项目开工同时将召开面向全球招商发布会;细化完善核心公共平台建设,预计总投资4亿元。同时在项目建设期间,将提供位于张区域内的过渡载体物业,为招商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预计上半年将完成载体受让,投资金额近1亿元。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领军的特色优势种业企业,放大种业科技公司集聚效应。
该负责人表示,浦东新区将快速推进4个设施农业示范片区首发项目落地。万祥片区建设239亩菠菜种源研发繁育基地,项目投资额3129.54万元,2月8日将正式开工;大团片区首发项目引进日本草莓等最新果蔬种源及中日桃研所南汇水蜜桃自有品种,打造智慧果蔬产业新标杆,项目投资额2411.90万元,计划3月份开工;宣桥片区首发项目拟建清美数智植物工厂,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商业化运营植物工厂,项目投资额8638.35万元,计划上半年开工;航头片区打造特种生菜种源培育和转化示范基地、GAP认证高标准品牌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及连栋大棚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和熟化验证示范基地,项目投资额3648.92万元,计划上半年开工。
近日,记者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获悉,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已建成投用。这将有效助力海南统筹整合种业科学技术创新资源,打造面向全球种业的创新策源地、科研主阵地。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培养面积最大的作物,也是我国南繁种植培养面积最大的作物,更是国际种业和中国种业市值最大的一个作物。海南是玉米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在玉米产业领域和创新链方面急需紧跟国内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发展的新趋势,在支撑性、前沿性和引领性方面开展探索。
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是中国农业大学助力“南繁硅谷”建设、推动种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重大科研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3月,在各方的推动下,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建设项目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工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
“该项目是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领衔,以创新合作为基础,助力‘南繁硅谷’建设的一个重点项目,将为国家玉米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基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农业大学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该校将以该中心为抓手,整合国内国际优质资源,打造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构建“一带一路”和南南农业合作的高端智库与国际热区现代农业智库,搭建高水平国际科研教育合作平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加快实现种业振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种业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条措施》(简称“种十条”),进一步壮大湖南现代种业产业。
加快优异资源利用。通知明确,依托种业企业组织种质资源保护、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大优异种质资源向阵型企业和优势企业分发利用。鼓励开展育种创新,支持种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企业研发投入、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等按规定予以补助。支持企业引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打通种业企业科研人才晋升通道,落实省支持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有关政策。
建立对口联系机制。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为企业在金融、市场、技术、人才、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服务。强化现代化制种基地建设,支持种业公司参与南繁科研育种园、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创新基地等建设。健全财政政策扶持体系,鼓励优势种业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国家级制种大县奖励、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
强化金融赋能力度。加大贷款贴息、保险支持力度,提升种业企业融资便利度,设立岳麓山种业创新基金。支持优质种业企业上市,支持合乎条件的企业挂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种子企业“走出去”,为企业对外经贸合作提供便利。持续净化种业市场,进一步规范品种管理和试验监管,严格落实新修订的水稻品种审定标准,营造良好种业市场生态。
为调动抓粮种粮积极性,巩固粮油生产稳定发展良好态势,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日前出台2025年粮油生产十条措施(下称“粮十条”)。
今年,福建省粮油生产工作的总要求是“稳面积、提单产、强政策、增产能”,全年应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55万亩、产量511万吨,大豆面积52.8万亩,油料面积126万亩。聚焦全年目标任务,“粮十条”强调应坚持稳面积与提单产双向发力。
在挖掘扩种潜力方面,采取推进撂荒耕地复耕种粮、补充耕地复垦种粮、轮作间作套种粮食等措施,重点支持发展稻-豆-薯、稻-稻-蚕豆、再生稻等一年多熟种粮模式的规模种植主体,着力提高复种指数。其中,再生稻是福建省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水稻生产方式,去年全省推广面积已超18万亩。今年,“粮十条”再次重点支持扩大再生稻生产,提出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安排资金,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20元催芽肥补贴,鼓励县级统筹资金,适当提高补助金额。
在推动单产提升方面,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推动全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提高单产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新的一年,福建省将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等项目,建设一批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高产高效示范样板。
“粮十条”提出,持续强化扶粮政策,在及时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中央惠农政策基础上,实施省级粮油规模种植奖补政策。该政策将对规模种植早稻并连作晚稻3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早稻实际播种面积给予每亩最高200元奖补;对标准钢架温室大棚轮作种植单季稻6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实际种植培养面积给予每亩最高100元奖补。为发挥“指挥棒”的作用,省级财政将对粮食生产任务完成好、贡献大的3个县(市、区)省各奖励1000万元。
此外,“粮十条”还聚焦强化设施装备支撑、提高粮油种植效益、全力发展专业服务、强化防灾救灾减损、加大金融服务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福建省全方面实施水稻和玉米完全成本政策性保险。“粮十条”提出,今年鼓励各个地区探索开展水稻、玉米培养种植收入保险以及大豆、甘薯、薏米等特色粮油作物种植保险,提高粮油生产风险保障水平。
据悉,2024年,全省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66.6万亩、总产量514.4万吨,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五连增”。
农业保险为种植户“遮风挡雨”的作用正日益显现。近日,记者自青岛金融监管局获悉,2024年夏秋之交,青岛遭遇60年一遇的强降雨,青岛市玉米受灾严重。青岛金融监管局强化监管引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凝聚多方合力,指导辖区承保公司精准施策、积极应对,有效推动玉米保险理赔服务平稳有序开展。截至2月5日,理赔结案率已达96%,支付赔款2.06亿元,有效补偿了玉米种植农户的经济损失,助力农业生产恢复。
灾情发生后,青岛金融监管局召开现场督导会,印发专项通知,要求承保公司高质效完成玉米理赔。指导青岛市保险行业协会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统一调度全市查勘理赔进展,及时解决困难问题,确保有序推进、风险可控;青岛还首创市县两级总分牵头的工作机制,由农险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承保公司总牵头全市玉米理赔,各县域分别确定一家承保公司具体牵头。牵头公司积极发挥作用,密切沟通联动,同步查勘、测产、赔付等时间进度,共商解决困难问题,凝聚行业力量合力推进;青岛金融监管局还指导各牵头承保公司结合区域实际,讨论制定了玉米大灾理赔流程和测产方案。指导承保公司发布防汛防灾预警信息,制定《秋粮作物救灾减损工作方案》,开展防灾减损技术指导和风险排查,助力防灾减灾。推动承保公司采用“移动终端+卫星遥感+鸟瞰无人机+线下验证”四位一体查勘定损模式,引入农业专家组成122个工作组,投入无人机40多架、人力5000多人次,抢抓农时,迅速开展查勘测产工作,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受灾情况,为玉米精准理赔打牢基础。
下一步,青岛金融监管局将督导承保公司强化多方沟通联动,加快未决玉米理赔进度,做好农户解释沟通,做到应赔尽赔,全力保障农户合法权益。强化央地协同,推动全市农险进一步“扩面、提标、增品”,更好地为广大农户做好保险保障服务。(青岛日报
据云南省财政厅官网消息,为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近日,云南省财政厅下达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80.72亿元,支持各地规划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项目,为尽快形成有效实物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资金重点用于五方面:一是支持耕地建设与利用。下达资金49.37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有效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粮食生产保障。下达资金2.41亿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扩种油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粮油等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稳步提高云南省粮食和大豆油料产能及自给率。三是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下达资金6.14亿元,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和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补奖等,推动粮食生产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高发展效益和竞争力。四是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下达资金15.71亿元,用于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种业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畜牧业发展等,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支撑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聚集度,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能力。五是支持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下达资金7.09亿元,用于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渔业资源保护、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等,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